|
|
|
|
缅北滇西反攻
1943年10月—1945年3月,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美、英军的协同下,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缅甸方面军的进攻战役。其战役目的为打通中印公路。1945年1月27日,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会师于芒友,完全打通了滇缅公路,日军则丧失缅北要塞。缅北、滇西反攻作战的胜利,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战略反攻阶段的序幕。
缅北、滇西反攻作战,历时1年又5个月,解放了缅甸北部大小城镇50余个,收复了云南西部失地83000平方公里,基本上歼灭了日军第33军的第18、第56两师团,打死其官兵41142人,并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。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也付出了巨大牺牲,阵亡官兵31443人,负伤35948人。 |
|
|
|
中国驻印军缅北反攻序列 |
中国远征军反攻作战指挥系统表 |
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作战经过要图 |
|
史迪威(1883—1946)
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陆军将领,曾在远东大陆统率美军与中国军队共同抵抗日本的进攻。1904年在纽约州西点军校毕业,1944年晋级陆军上将。先在菲律宾服役,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美国赴欧洲远征军,后任西点军校教官。他学过中文,曾在天津服役,1935—1939年在北京任武官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被任命为中国战区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,蒋命其指挥在缅甸的中国军队的对日作战。1942年为日军所败,率残部退至印度。1943年兼任东南亚盟军最高副司令,在缅北反攻作战中指挥盟军与侵缅日军作战。因同情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解放事业,与蒋介石发生矛盾,于1944年10月奉调回国。次年1月任国内陆军地面部队司令,6月任冲绳美国第10集团军司令,于1945年8月在琉球群岛接受10多万日军的投降。1946年3月后,在旧金山任第6集团军司令,直至去世。 |
|
卫立煌(1897—1960) 字俊如。安徽合肥人。陆军二级上将。被史迪威誉为“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”。1917年进入孙中山的卫队担任卫士、排长。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南京卫戍副司令。1935年被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。抗日战争期间,先后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、第一战区司令长官、河南省政府主席、中国远征军代司令长官等职。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卫立煌说:“保国为民是我们的天职。我们要做走上抗日前线的准备。"7月底,日军首犯平、津。卫受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职,请缨北上。他率领3个兵团和一个独立旅,昼夜兼程北上南口前线。卫部和日军交锋相当激烈,双方都有重大伤亡。卫立煌几次亲临第一线指挥,使得中方阵线比较稳定。而后,卫立煌担任晋北、忻州、忻口一带防御任务,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,歼敌数万。卫立煌以抗日为重,主张国共合作共同对敌。1943年任中国远征军代司令长官,因打通中印公路,名扬中外。 |
|
孙立人(1900—1990)
陆军二级上将,蒋介石“五大主力”之一新一军军长。毕业于美国西点学校,仁安羌一战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,赢得了国际声誉,被欧美军事家称作“东方隆美尔”。是军级单位将领中,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。荣获大英帝国荣誉元帅的殊荣。 |
|
|
|
|
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(中)与新编第1军军长孙立人(左)、新编第6军军长廖耀湘在缅北战场上一起研究作战计划 |
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上将在怒江前线 |
中国驻印军新编第1军军长郑洞国中将(左)与军参谋长舒适存少将在印度兰伽军部研究作战方案。 |
1944年5月11日拂晓,中国远征军冒着敌人的炮火乘橡皮艇强渡怒江,向滇西日军发起进攻. | |
|
|
|
|